探测部分是整个防盗报警工程的前沿部分,在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被保护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测器,再根据探测器的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探测器。因为被保护现场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千差万别的,难保统一:而各种探测器的性能是有差异的,各有长处和短处,都有它适用的地方,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选用探测器的最重要一点是它的适用性,即某种探测器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即可。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价格及其质量等问题。
一、探测器的选型
防盗报警系统前端探测器选型基本原则如下:
(1)对国产的前端探测器,首先要关注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国家工商部门对安防产品生产企业经营范围应有明确的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对安防产品核发安防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安防产品销售许可证;对于通过电话线报警的安防产品,国家信息产业部还会核发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对于同时具备以上一照(营业执照)、三证(安防产品生产许可证、安防产品销售许可证、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产品,用户可列入选购范围。
(2)对于进口的前端探测器,也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具备获发(销售许可证、营业执照、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基本条件,用户可列入选购范围。
(3)在探测器防护区域内,有盗窃行为发生时不应产生漏报警,无盗窃行为发生时应尽可能避免误报警。
(4)根据使用条件和防区干扰源情况选择探测器的类型。
(5)根据防护要求选择具有相应技术性能的探测器。
(6)探测器灵敏度,参考目标从探测范围边界处,沿径向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接近探测器,移动3m或最大探测距离的30%以内(两者取其最小值),应产生报警;移动小于0.2m,不应产生报警。
(7)产生报警状态后,参考目标停止运动,探测器在10s内恢复到警戒状态
(8)信号线发生断路、短路或并接其他负载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2、探测器安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探测器的安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在防护区域内入侵探测器盲区边缘与防护目标网的距离应大于等于5m。
(2)探测器的作用距离、覆盖面积,一般应留有25%~30%的余量。
(3)设防部位的探测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防护区域内无盲区
②探测灵敏度满足防范要求
③在交又覆盖时应避免相互干扰。
(4)重点防护目标或部位宜实施多层次防护(如室外周界、室内空间、重点防护目标或部位本身三层防护)。
(5)主动红外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红外光束的对准
(6)探测器在下列工作环境条件下,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①室内使用:温度为-0~5℃,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
②室外使用(分为两组):第一组温度为-25~7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第二组温度为-40~7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
(7)发射机的红外辅射光谱应在可见光光谱之外(其波长应大于0.76m)。
(8)探测器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工作时,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大于40ms且容差0%,探测器应产生报警;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小于20ms且容差士10%,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探测器处于报警状态时,其持续时间大于1s。
(9)探测距离。
①室内使用:发射机与接收机经正确安装和对准红外光束并工作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辐射能量有5%被持久地遮蔽时,接收机不应产生报警。
②室外用: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最大射束距离应是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6倍以上。
(10)为了实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红外光束的对准,接收机面板上应装指示装置
(当红外光束对准时,指示装置应发出信号)。
(11)探测器应有可靠的固定装置;为了防止阳光或其他强光进入,探测器应配备遮光罩。
(12)探测器盒体内应有接线柱,接线柱和引线头分别用数字、字符中颜色标志其功能,接收机的接线柱或印制板上应有放大器输出电压的检测点。
(13)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不应小于制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值,但不得超过规定值的25%。
(14)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产生报警状态后,参考目标停止移动,探测器应在10s内恢复到正常的警戒状态。
(15)当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安装在制造厂推荐的使用高度时,在探测范围边界内不同距离的地面移动一直径为30mm、长度为15mm且具有与小动物(例如啮齿动物)类似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圆筒,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
(16)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背景温度为(25±1)℃,并以1℃的速率上升至(40±2)℃时,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
(17)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按制造厂提供的安装规定和高度进行安装和调整时,不应受探测范围边界外任何移动物体及噪声或建筑物振动的影响。
(18)若探测器的传感器与处理器不在同一机壳中,则其连接电缆应被视作探测器的一部分。当电缆线发生短路或断路时,处理器本身在10s内均应报警。
(19)探测器在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3%的环境下工作。
(20)超声波入侵探测器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范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给定值,不得超给定值的25%。
(21)探测器应能承受常温气流和电铃的干扰,不产生误报警。
(22)产品说明书需提供技术指标、接线图、安装和使用说明,除此之外还应提供下列内容:
①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敏感带的几何图形及探测范围。
②安装高度和角度或安装高度的范围。
③功率密度为-20dB处发射机的射束角度
④接收到辐射误减为一20dB处接收机的接收角度
⑤有效射束宽度
⑥探测距离,对室外使用的探测器应给出最大射束距离
⑦使用环境条件。
⑧给出水平面及垂直面的探测边界。
⑨工作频率。
⑩可探测速度范围。
①对电源的要求及警戒状态和报警状态的工作电流。
⑩灵敏度和探测范围调整说明。
③3维修、使用说明和建议。
④安装注意事项。
(23)微波入侵探测器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器的最大探测范围边界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但不超过该值的25%。
(24)微波辐射安全剂量,在距离探测器5cm处,正对探测器的辐射器,测量其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应小于5mW/cm2。
(25)微波人侵探测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在微波入侵探测器产品说明书中,必须具有下列内容:
①给出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探测边界极坐标图。
②工作频率(如果是调制型的应给出调制频率和调制型式)。
③如大于规定的可探测速度范围应注明。
④安装方法及使用环境条件。
⑤对电源的要求及警戒状态、报警状态的工作电流。
⑥灵敏度或探测范围调整说明。
⑦维修、使用说明和建议。
(26)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参考目标在探测范围的边界处,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在探测范围内作横向移动时,移动距离小于3m应产生报警信号。对标称探测距离小于10m者,要求移动距离小于该探测距离的30%时,应产生报警信号。
(27)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最大的复合探测范围应不小于产品性能指标中的规定值,但不应超过此值的25%。
(28)当复合探测器中微波或红外单元之一受到干扰而处于报警状态时,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
(29)指示灯应能分别显示微波、红外和复合三种报警状态。推荐使用三只指示灯分别显示三种状态。规定微波为黄色、红外为绿色、复合为红色。
(30)复合探测器应不受超出探测范围25%以外区域的任何移动物体及建筑物震动源的干扰影响而产生报警信号
(31)对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复合探测器的产品说明书除提供探测功能、技术性能指标、接线图和使用说明之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微波红外和复合的探测范围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表示在同一幅图上。
②自检功能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检验方法。
③步行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
④避免漏报警和误报警的注意事项。
(32)安装设计时应避免各种可能的干扰。
一、探测器的选型
防盗报警系统前端探测器选型基本原则如下:
(1)对国产的前端探测器,首先要关注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国家工商部门对安防产品生产企业经营范围应有明确的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对安防产品核发安防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安防产品销售许可证;对于通过电话线报警的安防产品,国家信息产业部还会核发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对于同时具备以上一照(营业执照)、三证(安防产品生产许可证、安防产品销售许可证、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产品,用户可列入选购范围。
(2)对于进口的前端探测器,也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具备获发(销售许可证、营业执照、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基本条件,用户可列入选购范围。
(3)在探测器防护区域内,有盗窃行为发生时不应产生漏报警,无盗窃行为发生时应尽可能避免误报警。
(4)根据使用条件和防区干扰源情况选择探测器的类型。
(5)根据防护要求选择具有相应技术性能的探测器。
(6)探测器灵敏度,参考目标从探测范围边界处,沿径向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接近探测器,移动3m或最大探测距离的30%以内(两者取其最小值),应产生报警;移动小于0.2m,不应产生报警。
(7)产生报警状态后,参考目标停止运动,探测器在10s内恢复到警戒状态
(8)信号线发生断路、短路或并接其他负载时,应发出报警信号
2、探测器安装设计的基本原则
探测器的安装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在防护区域内入侵探测器盲区边缘与防护目标网的距离应大于等于5m。
(2)探测器的作用距离、覆盖面积,一般应留有25%~30%的余量。
(3)设防部位的探测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防护区域内无盲区
②探测灵敏度满足防范要求
③在交又覆盖时应避免相互干扰。
(4)重点防护目标或部位宜实施多层次防护(如室外周界、室内空间、重点防护目标或部位本身三层防护)。
(5)主动红外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红外光束的对准
(6)探测器在下列工作环境条件下,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①室内使用:温度为-0~5℃,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
②室外使用(分为两组):第一组温度为-25~7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第二组温度为-40~7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5%
(7)发射机的红外辅射光谱应在可见光光谱之外(其波长应大于0.76m)。
(8)探测器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工作时,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大于40ms且容差0%,探测器应产生报警;辐射信号被完全或按给定的百分比部分遮蔽的持续时间小于20ms且容差士10%,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探测器处于报警状态时,其持续时间大于1s。
(9)探测距离。
①室内使用:发射机与接收机经正确安装和对准红外光束并工作在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辐射能量有5%被持久地遮蔽时,接收机不应产生报警。
②室外用: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最大射束距离应是制造厂规定的探测距离的6倍以上。
(10)为了实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红外光束的对准,接收机面板上应装指示装置
(当红外光束对准时,指示装置应发出信号)。
(11)探测器应有可靠的固定装置;为了防止阳光或其他强光进入,探测器应配备遮光罩。
(12)探测器盒体内应有接线柱,接线柱和引线头分别用数字、字符中颜色标志其功能,接收机的接线柱或印制板上应有放大器输出电压的检测点。
(13)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不应小于制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值,但不得超过规定值的25%。
(14)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产生报警状态后,参考目标停止移动,探测器应在10s内恢复到正常的警戒状态。
(15)当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安装在制造厂推荐的使用高度时,在探测范围边界内不同距离的地面移动一直径为30mm、长度为15mm且具有与小动物(例如啮齿动物)类似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圆筒,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
(16)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背景温度为(25±1)℃,并以1℃的速率上升至(40±2)℃时,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
(17)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按制造厂提供的安装规定和高度进行安装和调整时,不应受探测范围边界外任何移动物体及噪声或建筑物振动的影响。
(18)若探测器的传感器与处理器不在同一机壳中,则其连接电缆应被视作探测器的一部分。当电缆线发生短路或断路时,处理器本身在10s内均应报警。
(19)探测器在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93%的环境下工作。
(20)超声波入侵探测器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范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给定值,不得超给定值的25%。
(21)探测器应能承受常温气流和电铃的干扰,不产生误报警。
(22)产品说明书需提供技术指标、接线图、安装和使用说明,除此之外还应提供下列内容:
①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敏感带的几何图形及探测范围。
②安装高度和角度或安装高度的范围。
③功率密度为-20dB处发射机的射束角度
④接收到辐射误减为一20dB处接收机的接收角度
⑤有效射束宽度
⑥探测距离,对室外使用的探测器应给出最大射束距离
⑦使用环境条件。
⑧给出水平面及垂直面的探测边界。
⑨工作频率。
⑩可探测速度范围。
①对电源的要求及警戒状态和报警状态的工作电流。
⑩灵敏度和探测范围调整说明。
③3维修、使用说明和建议。
④安装注意事项。
(23)微波入侵探测器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不调整灵敏度,探测器的最大探测范围边界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条件的规定,但不超过该值的25%。
(24)微波辐射安全剂量,在距离探测器5cm处,正对探测器的辐射器,测量其微波辐射功率密度应小于5mW/cm2。
(25)微波人侵探测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在微波入侵探测器产品说明书中,必须具有下列内容:
①给出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探测边界极坐标图。
②工作频率(如果是调制型的应给出调制频率和调制型式)。
③如大于规定的可探测速度范围应注明。
④安装方法及使用环境条件。
⑤对电源的要求及警戒状态、报警状态的工作电流。
⑥灵敏度或探测范围调整说明。
⑦维修、使用说明和建议。
(26)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参考目标在探测范围的边界处,以每秒一步(约0.75m/s)的速度,在探测范围内作横向移动时,移动距离小于3m应产生报警信号。对标称探测距离小于10m者,要求移动距离小于该探测距离的30%时,应产生报警信号。
(27)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最大的复合探测范围应不小于产品性能指标中的规定值,但不应超过此值的25%。
(28)当复合探测器中微波或红外单元之一受到干扰而处于报警状态时,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
(29)指示灯应能分别显示微波、红外和复合三种报警状态。推荐使用三只指示灯分别显示三种状态。规定微波为黄色、红外为绿色、复合为红色。
(30)复合探测器应不受超出探测范围25%以外区域的任何移动物体及建筑物震动源的干扰影响而产生报警信号
(31)对微波被动红外复合探测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复合探测器的产品说明书除提供探测功能、技术性能指标、接线图和使用说明之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微波红外和复合的探测范围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表示在同一幅图上。
②自检功能的基本原理、功能和检验方法。
③步行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
④避免漏报警和误报警的注意事项。
(32)安装设计时应避免各种可能的干扰。